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面对激烈的竞争,培养创新性人才已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原动力,是培养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我院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现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遵照执行。
1.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总结和巩固我院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创新及实践我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阐述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培养具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切实满足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需求,突出立德树人,突出素质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教育,突出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及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制定原则与要求
1. 加强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社会活动等,将职业素养、国防职教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拓展领域项目及学分表,参见附件1。
2.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时要体现国防特色、军工精神,要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及陕西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依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服务方向、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人才培养过程体现国防特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市场调研及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3. 在我院“校企联动、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专业要紧紧围绕国防科技工业高技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行业特点,在专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国防特色高职品牌,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职业道德良好、职业能力过硬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各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校企工作站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 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及地方主要相关产业,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吸纳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分析课程结构,明确课程体系框架,保证能力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组课程开发团队,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细化能力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效率。
5. 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相对接。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外语证书项目名称及奖励学分,参见附件2。
项目
| 要求
|
学历要求
| 学分
| 达到本专业规定学分,其中含公共艺术教育2学分。
|
身体素质
| 达到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评要求
|
外语能力
要求
| 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A级,或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
|
计算机能力要求
| 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含)以上,或通过NIT、OSTA两个模块,或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含)以上
|
资格证
| 职业资格证书
| 学生最少需获得1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
人才培养方案将公共艺术教育、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完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条件之中,建立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证书、外语证书学分体系,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
6. 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执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
2.1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
课程体系由两类六领域构成,两类是指必修课和选修课,六领域是指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及素质教育拓展领域。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可按照理论课、实践课及一体化课程三种组织方式开展教学。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不拘一格的进行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有关领域课程属性说明如下。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是学历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形成的阶梯,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具体包括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体育与健康、应用数学、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业指导等课程。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实用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执行统一的课程安排,数学课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自行安排。为了便于教学组织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本领域鼓励模块化课程设置,安排国防大讲堂、国防工业概论、军事理论与训练、国防科技展览馆、军工长廊、校史展览馆参观学习等环节体现国防特色教育,对所安排的国防特色课程进行必要的描述。
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是为促进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某项技能或较高质量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而开设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以基本理论、技术知识、技能训练、工具使用等的教学为主,课程教学内容把握实用够用为度原则,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为行动导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的动作技能及心智技能得以练就,专业技能、工作技艺得以定型,进而完成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完成专业能力的形成。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得以形成,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及基本职业素养得以形成。该类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特征,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模式,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
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专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而开设的一类课程,拓展领域课程是一些知识积累及使综合能力进一步得到丰富的课程,可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是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辐射到专业边际范围的一些课程,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课程的选择性学习,拓展了专业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尤其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学生进入相关军工校企合作工作站学习环节要必要的描述。
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相关公共文化课程、公共艺术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以不同学科领域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优美情感和健康人格;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前沿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身体心理素质。我院已开出的公共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归属于选修课课程库,课程库包含公共艺术限选选修课和公共艺术任选选修课,详见附件3。
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院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各类、各级科技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竞赛活动、课外文体活动等拓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结合军事训练的野外生存拓展训练。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九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进程安排、课程描述、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3) 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环境设定:培养方案设定于学年学分制框架下,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进行安排,依照学年学分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
教学组织方式:课程教学组织原则上仍以2节为单元进行安排,专业核心课程或理实一体化课程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
三年制学期规划安排:在进行教学整体规划时,每学期统一按照20周(最后一学期按19周)的教学时间进行安排。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大致控制在14周左右(第一学期控制在12周左右),第五学期课程于10周(含考试周)前结束,再安排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7周,3周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18周,毕业教育1周。
五年制学期规划安排:在进行教学整体规划时,每学期统一按照20周(最后一学期按19周)的教学时间进行安排。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大致控制在14周左右(第一学期控制在13周左右),第九学期课程于10周(含考试周)前结束,再安排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7周,3周顶岗实习。第十学期安排顶岗实习18周,毕业教育1周。
4) 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
三年制课程总学时数应控制在2800学时内,课程门数建议控制在40门以内(分几学期进行的课算1门课程)。周学时务必控制在24学时以内,每周星期二、四下午5~6节安排全院选修课,每周星期二下午7~8节安排教师教研活动。要求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小于50%。
五年制年制课程总学时数应控制在4800学时内,课程门数建议控制在60门以内。周学时务必控制在24学时以内,每周星期二、四下午5~6节安排全院选修课,每周星期二下午7~8节安排教师教研活动。要求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小于50%。
5) 学分要求与计算
三年制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五年制总学分一般控制在290学分。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10%以内,其中专业拓展课程安排6学分,公共拓展课程安排6学分;素质教育安排6学分。
课程学分原则上按照17个课时折合1学分确定。以周组织教学,按每周24学时计算,每周折算1.5学分。在确定课程学分时,可根据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用0.8~1.2的权重系数调整课程学分,对于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可适当加大学分权重;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
学业指导、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等环节每周记1学分。
6) 学分替代范围和允许申请项目
参见陕国职院发〔2012〕2号《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得学分的管理办法》或新修订的管理办法。
7) 课时、学分分配
政治理论课,周学时为2,学分为8,于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课程名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穿插于整个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应用数学课,原则上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为6,课程基本学分为5;各专业可根据需要选择《数学A》(课程内容为: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数学B》(课程内容为: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数学C》(课程内容为:微积分基础、概率论)课程模块,也鼓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自行开发适合于专业特点的数学课程内容。
体育课,周学时为2,学分为4,于第一、二学期开设,全院统一课程名称为《体育(一)》、《体育(二)》,五年制开设前2年开设体育(1)-(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开设,鼓励按模块化课程进行设计。
英语课程,周学时为4,学分为6,于第一、二学期开设,全院统一课程名称为《实用英语(一)》、《实用英语(二)》,后续继续开设《实用英语(三)》、《实用英语(四)》两学期的选修课。
职业生涯规划,周学时为1,学分为1,于第二学期开设;就业指导,周学时为1,学分为1,于第四学期开设。
公共选修课,每学初期全院安排一、二年级4门公共艺术教育限选课,学生限选1门,限选课为2学分;安排一、二、三年级任选课40门左右,学生任选1门,任选课2-3学分(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公共拓展学习领域,3年合计6个学分,100个学时)。
2.2实习、实训安排:
课程实训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课程实践性的必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实训,一方面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使课程教学内容得到综合化的应用与实践。课程实训的形式多样,各专业要尽可能按照任务驱动的方式改革和充实课程设计、专用周等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有组织、有目标的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能力。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设置。教学实习可分为校外教学实习及校内教学实习两种,校外教学实习及本系安排的校内教学实习原则上每次不超过一周;由实训中心承担的校内教学实习的教学时数及实习时间的安排,需经教务处审批后,由实践教学管理处审核并安排。
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学生从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通过此环节进行规范的训练,要给予足够的训练时间,以保证训练效果。技能训练的项目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立,训练内容要尽可能地按照任务驱动方式设置。技能训练的项目及教学时数由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自行设定。
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履行岗位职责,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将团队协作、交流沟通、态度作风等迁移为职业素质,实现职业素质养的逐步积累。各专业要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出发,切实做好顶岗实习的安排工作,将顶岗实习的单位、人员、目标、要求、考核、费用等问题安排妥当,确保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情况安排顶岗实习至少一个学期,鼓励安排一年时间的顶岗实习。
毕业设计与答辩安排在第五学期,共计7周。
2.3五年制专业要求
2015级五年制,由教学分院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两年方案根据基础课部给出的课程为主,第二年除了基础课程,请根据专业大类添加少量专业基础课程。
军训环节在前三学期开设,在第五学期不再安排军训环节和学业指导。
三、人才培养实施的条件、规范、流程和保障
3.1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条件
1) 教学实施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条件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站)、其他设施条件(图书馆、资源库、国防教育基地),每一部分应该相应给出符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条件,配套的相关实验实训条件。
2) 师资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需要有一个素质精良的、高效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校企耦合、工学联动需要形成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式(企业,校内),在教学团队中要体现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突出企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实践指导、校企合作等作用,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
3.2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规范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
专业人才需要规范化的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理论学校到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安排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规范。
2)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本专业经过充分的调研,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寻找出的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凝练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学院整体办学模式、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3)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开发要在充分企业调研、学生调研、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在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充分参与下,根据需要、够用的原则打造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3.3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流程
1) 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岗位群的需求,分析出本专业所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形成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 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流程(人才培养流程图,在建设方案中)
专业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教学流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流程图。
3.4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
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保障。
1) 校企合作平台保障----校企合作工作站
学院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工作站是学院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亮点之一。要结合本专业与国防军工企业合作开发的校企合作工作站平台,为专业人才的企业实践、师徒学习方式的特点进行阐述,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个过程中的保障作用。
2) 体制机制保障(制度,特别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
体制机制创新是骨干建设的重要特色和具体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着重要体现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保障。
3) 组织保障
在学院办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从学院教学运行的组织构架方面、结合各分院教学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组织保障。
4) 经费保障
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教育经费和学生学费两部分。
四、相关要求
1. 各专业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要在充分调研相关行业、校企工作站、企业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职业岗位分析,明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
2. 要高度重视课程开发工作,结合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引进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引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努力建设“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3. 要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将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4. 要做好课程代码的编制及课程代码入库工作,凡新开设课程须向教务处申请课程代码,课程代码审核批准使用后,该课程信息进入课程库中。
5.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务必 4月30日前修订完成,各分院组织各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学院将组织专家进行整体论证评审,并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
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与审定程序
1. 专业带头人系统规划并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工作;
2.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各分院组织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初审;
4. 分院院长、专业带头人签字,执行人才培养方案。